“哇塞!这稻穗沉甸甸的,像金色的小辫子!”“老师快看,我摸到了真正的稻谷!”近日,宿松县多所学校的“小探险家”们揣着满肚子问号,跟着老师一头扎进二郎镇中心小学的“问稻”魔法课堂——刘坡村西乡田园。在这里,孩子们蹲在田埂上听专家唠嗑水稻的“成长日记”,从育秧到收割全流程揭秘;挽起袖子下地干活,汗水嘀嗒间,农时农事的秘密全被他们“收入囊中”。
二郎镇离县城相隔20公里的距离,却成了城里娃心中的“网红打卡地”。为啥这么火?带队的吴老师笑眯了眼:“城里娃娃哪见过稻田里的‘大场面’!带他们来这儿,既能追着蜻蜓跑,又能亲手种出一碗饭,还能顺道听听宿松民歌的老故事。”瞧,孩子们不光在稻田里练就了插秧收割的“十八般武艺”,还钻进民俗文化馆,围着非遗传承人听民歌传奇,个个眼睛亮晶晶,实践能力噌噌涨,文化素养也悄悄升级。
可别以为这只是单向的知识输送!随着一波波“小游客”涌来,二郎镇的乡村振兴之路简直像开了挂。这几年,在宿松县委统战部的牵线搭桥下,乡贤们纷纷掏出“金点子”,帮着村里玩转“研学+”新花样。镇里憋了个大招——“问稻”课程横空出世!从水稻的老祖宗讲到现代农具变形记,从生长周期聊到品种冷知识,整套课程就像农业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们在这儿既是学生,又是小小农民,播种、插秧、收割全程参与,尝到了“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也品出了劳动的甘甜。
更绝的是刘坡村的大手笔!大片土地流转起来,专业团队操刀打造西乡田园研学乐园。展厅里藏着农耕智慧,绿色体验区能触摸大自然的脉搏,实践拓展园更是放飞童心的天地。如今这片宝地成了研学界的“顶流”,每到农忙季,50多场研学活动轮番上演,2万多名游客慕名而来。村民腰包鼓了,村集体每年增收超15万元,这生意经念得真响亮!
文化这块儿也没落下!民俗文化馆摇身一变成了“时光隧道”,二郎籍乡贤的故事、民歌的韵律在此交织。非遗中心的讲解员化身说书人,把宿松民歌的前世今生说得活灵活现,孩子们听得入迷,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么悄悄发芽。
最让人惊喜的是,研学热潮还引来了“归巢燕”。在外闯荡的汤哥一眼瞅准家乡的新机遇,带着直播设备回乡创业。“现在游客多了,咱的土特产可不愁销路!”在他的直播间里,腊肉、山货包装精致,订单像雪花片似的飞来,既帮乡亲们鼓了钱包,自己也圆了创业梦。
如今的二郎镇,昔日静悄悄的村庄变身为热闹非凡的“流量高地”。“小游客”们踩着脚印,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商机。镇党委书记蔡君威喜不自胜地说:“在县委统战部大力支持下,依托农业家底,二郎镇5个特色种植基地已经成形,‘采摘+农耕体验’一条龙服务安排得明明白白。现在,咱们得把‘流量’变成‘留量’!”
下一步,该镇还要建设“小面积、多品种”的采摘园,再给古镇换上新衣裳,商贸设施升级,业态丰富,打造“诗意田园+活力古镇”的双重魅力,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撰稿/初审:吴金旺、朱林燕 复审:蔡婉珍 终审:周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