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南端,乌审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辉与民族融合的魅力。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各民族同胞世代聚居,共同谱写着和谐共生的旋律。如今,乌审旗紧握“三项计划”这支如椽巨笔,饱蘸时代发展的浓墨重彩,于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开启了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画卷的壮丽征程,志在勾勒出一幅民族大团结、文化大繁荣、社会大发展的斑斓盛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心间。
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乌审旗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以党建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战之家等为依托,充分发挥152个教育实践基地和7支宣讲队伍力量,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主题宣讲活动320余场,覆盖5.5万人次。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被命名为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印发《关于民族团结好故事线索和事迹材料的通知》,征集选定民族团结身边好事迹、好故事线索60余条,在旗级官方媒体开设《民族团结好故事系列讲述》专栏,陆续推出12期。成立编纂委员会,深入挖掘讲述南京知青与乌审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推出系列微视频18期,点击率达到300万+。制定《乌审旗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三会两制一课”,充分利用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和薪火相传“小青马”重回延安等民族团结进步思政课,切实将“石榴籽”种子埋入各族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加强交往交流交融,让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着力在“共同”上做文章、在“便民”上出实招,倾力打造市级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互嵌式托育中心南丁社区,新增申报2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项目,建立“家门口”嵌入式邻里中心22处。组织举办“520共富共享”邻里系列文化活动、“民族团结杯”系列微课堂、居民运动会、书法比赛等50场次,进一步完善各民族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帮助各族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在嘎鲁图镇辖区内1个社区和16个邻里中心设立“吾有暖邻”同心汇,配备共享桌面、共享图书等共享设施17套,受众人数达1.2万余,不断推动建立城市民族综合服务体,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惠民、利民、暖民共享空间。以“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搭建沟通交流桥梁,组织全旗各族青少年代表和留守南京知青的第三代赴南京市开展研学交流活动、鄂榆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等结对交流活动30余场次,累计参与人数达1200余人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全旗中小学师生实地聆听、参观学习等方式开展青少年交往交流研学活动10余场次,累计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次,形成相互尊重、常来常往,深入沟通交流的生动实践,不断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推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以文化和旅游作为“引擎”,建设运行“江格尔双创乌审旗研究基地”,开设公益培训班10期,累计培训2000多名“江格尔”文化爱好者,组建“江格尔”文化协会,举办文化演出20场次,编创歌舞《北疆欢歌》《出征》,小戏《江南茶香飘北疆》,器乐作品《小青马赞》,马头琴乐曲《各族人民心连心》等精品文艺作品。立足自治区“南大门”区位优势,打破区域界限,对接联通蒙陕宁三地文旅部门及企业(75家),成立乌审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联盟,积极探索推动乌审旗及周边文旅产业向纵深发展,与周边地区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形成区域内双向流动共享机制,赴西安曲江、延安、银川等地策划开展文旅宣介会,精心推出绿色生态、红色研学、历史文化、乡村休闲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红色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24年1-10月份接待游客145.4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96亿元。组织开展乌审旗乡村旅游节、“五彩走马”音乐节、甘霖乌苏全国游泳邀请赛、鄂尔多斯民风民俗风情旅游节暨乌审旗旅游那达慕、“冬游暖城相约乌审”乌审旗冰雪文化旅游节、“敖伦胡日呼”文艺展演等系列大型文旅节庆活动,服务群众达6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