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肖存良:新时代统一战线新在何处

发表时间:2019-04-29    阅读次数:10184

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由改革开放新时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一战线也由改革开放新时期统一战线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一战线。从“新时期”到“新时代”,虽是一字之差,但其时代特征和内在意蕴则大有拓展。笔者在新时期统一战线与新时代统一战线对比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阐释新时代统一战线“新”之所在。

新时代统一战线实现了由线下向线上的新拓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尚未出现互联网。1994年我国开始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迅猛发展并渗入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互联网对个体的影响不但包括经济与社会生活层面,还包括思想层面。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互联网对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具有即时性、流动性、无中心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存活性等特征,推动了各种思想观点的碎片化呈现。统战人士大都是中高级知识分子,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强,容易受到网络深刻影响。统战人士的网络化和网络的主体化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场域。新时代的统战工作需要在网络上建立起以凝聚共识、形成共识价值为核心的统一战线。新时代的统战工作既包括线下的统战工作,也包括线上的统战工作,既有线下的统战工作场域,也有线上的统战工作场域。把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统战工作结合起来,就形成新时代的全方位统战工作。

新时代统一战线实现了从单位制向社会制的新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社会资源总量不足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普遍建立了单位制,统一战线也以单位为依托在单位制中展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单位制进一步削弱,但在统战领域,单位制的韧性依然存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包括新媒体出资人和新媒体从业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网络意见人士和自由作家、自由撰稿人等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群体,等等。这些人具有知识层次高、流动性强、思维活跃、影响面广等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具有较强的即时影响力。但是他们大都没有单位或没有固定单位。做他们的统战工作不能再以单位制为依托,而是要在市场和社会之中通过社会化方式来做他们的工作。因而新时代统一战线实现了从单位制向社会制的拓展。

新时代统一战线实现了从“请进来”向“走出去”的新拓展。改革开放新时期需要通过统一战线把港澳台和海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来,以推动国内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因而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请进来”。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有大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大量技术和人才进入海外市场,中国的资金技术人才成为全球市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就包括大量统战人士或赴海外投资,或作为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进入海外。随着统战人士进入海外,新时代统战工作就不但要把港澳台海外的资金技术人才“请进来”,还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去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和中国文化,为统战人士更好地“走出去”服务。新时代统一战线实现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统一战线实现了从传统阶层向新阶层的新拓展。阶级是社会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着力点,统一战线在社会革命时期以处理好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作为工作重心。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着力点由阶级转向阶层,指出民族资产阶级经过改造已经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作为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整个国家形成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结构,知识分子尤其是党外知识分子成为统战工作关注的社会阶层。

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传统社会结构持续发生变化,在以往的“两阶级一阶层”社会结构之外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等,这些人主体是知识分子,大多是党外人士。知识分子结构的新变化要求新时代统一战线不但要关注传统阶层,更要关注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的着力点由传统阶层拓展到新的社会阶层。

新时代统一战线实现了向国家治理的新拓展。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毫无疑问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毛泽东指出,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逐渐融入到国家治理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政治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统一战线在保持自身政治性的同时,成为调整整个国家政治关系、保持整个国家有机平衡的政治制度和工作机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之一。尤其是随着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一战线更是融入到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央、地方和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政治要素,嵌入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个环节之中。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副秘书长、研究员)


版权所有:中共安庆市委统战部 2009-2016
地址: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6楼B区 邮编:246000 电话:0556-5346424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48号    皖ICP备110095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