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无党派人士称谓的由来

发表时间:2019-05-14    阅读次数:7027

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特有的政治概念,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的组成界别,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无党派人士称谓的发展变化来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社会贤达称谓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有声望的无党无派知名人士,比如,郭沫若、马寅初、李达、吴耀宗等人,被称为社会贤达。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中提出“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事”。1946年1月,旧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有9位人士以“社会贤达”身份出席了会议,他们是莫德惠、邵从恩、王云五、傅斯年、胡霖、郭沫若、钱永铭、缪嘉铭、李烛尘。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后,社会贤达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郭沫若、李烛尘等人反对内战,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莫德惠、王云五等人则依附于国民党,并因此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和伪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致使许多民主进步人士对这一称谓产生了极大反感,不愿再以社会贤达冠名。

无党派民主人士称谓阶段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郭沫若等知名人士在发给毛泽东响应“五一”号召的致电中,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首次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这一称谓,准确地把参加了我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而又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组织的人士,同那些以无党无派面目出现、实际上依附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客区分开来,反映了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重大历史关头对政治道路的正确选择,使我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加团结巩固。

在筹备新政协时,我们党肯定并采用了这个概念。在1949年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上,周恩来明确指出,无党派民主人士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经中国共产党与各方协商,1949年新政协会议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郭沫若、马寅初、张奚若、李达、董鲁安(于力)、符定一、欧阳予倩、洪深、吴有训、王之相、丁燮林、周谷城等12人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被沿用,特指新中国成立前后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组织但参加了人民民主运动的无党无派知名人士。

多种称谓并存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老一辈无党派民主人士逐渐减少。新一代无党无派人士无论从社会基础还是成长经历来看,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于是出现了多种称谓并存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继续沿用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不过已经很不普遍,主要集中在政协系统,如政协在划分界别时仍然称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二是无党派人士。这个称谓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曾使用。1940年7月,毛泽东为延安《新中华报》撰写的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的文章中,使用了“无党派人士”这个称谓,改革开放后使用的人明显增多。三是无党派爱国人士。1977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召开五届政协会议的通知》中,使用了“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提法,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在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上层爱国人士中发展共产党员的规定》中也有类似称谓,以后中央领导同志在一些重要讲话中曾多次使用。四是无党派知名人士。胡耀邦在1982年1月召开的第15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用了这个称谓,以后在其他文件和领导讲话中也有提及。除此之外,还有无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等称谓。

无党派人士称谓阶段

多种称谓并存,说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已经不能反映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群体的现状,且由于有些称谓不够科学、准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战工作的有序开展。针对这种情况,2000年,中央统战部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统一使用“无党派人士”这个概念,明确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无党派人士,对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进一步肯定了无党派人士这个概念,明确无党派人士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

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称无党派人士界别。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无党派人士的概念进一步作了界定,即“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这为切实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指明了方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学思想、筑同心!逾百名党外知识分子在
版权所有:中共安庆市委统战部 2009-2016
地址: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6楼B区 邮编:246000 电话:0556-5346424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48号    皖ICP备110095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