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关于加强我省乡村经营性人才培养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4-07-31    阅读次数:471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对于“三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安徽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地区更是受困于人才流失,尤其是懂农业、会经营的人才流失。因此,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寻找和培养一批善于乡村经营的人才,更好地整合乡村资源、争取外界支持、链接市场需求,助力产业发展。全国多地陆续发布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公告,吹响了农村地区人才争夺的号角。随着对乡村空间经济社会功能的再认识和再开发,乡村振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前景机会。结合我省农村实际,经营性人才的培养和作用发挥还存在以下短板。

一是产业发展缺口大。在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了不少特色种养产业项目,维护好、运营好、延伸好这些产业项目,需要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商直播的发展,在农村挖掘生态价值、改造传统农业、宣传农村特色,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致富,也亟需高素质经营性人才。

二是本领恐慌思路窄。农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大都是村干部兼任,平时要处理纷繁的行政事务,没有精力思考如何盘活资源、经营村庄。本地种植、养殖能手受限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市场意识、经营理念和开拓勇气,满足于已有种养技术和规模,在做大规模、做精加工、做响品牌等方面成功突围的案例不多。

三是人才返乡创业难。很多返乡创业者因缺乏社会关系网络来引进、整合资源,再加上对行情掌握不准、缺少销售渠道、融资贷款难等问题,难以实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若片面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外部资本凭借其管理和市场衔接的优势,将获取乡村资源的绝大部分市场收益,难以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富裕。

为此,建议:

一、顺应产业发展需求

加强驻村指导。以县为单位,围绕本地乡村产业振兴急需的专业人才,列出需求类别清单,省、市、县统筹资源,将驻村指导工作延伸到产业指导、助企服务、助农销售、金融赋能、村庄规划,落实“双向选择”,实现精准选派、专业指导,强化对选派干部经营成效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强化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理念,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以核定基础产量超产部分分成、定额取酬等方式,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收取合理报酬,促进良种、良田、良技、良机、良制协同增效。强化数字赋能。引进具备新业态管理、消费者经营、数字化营销、内容运营等能力的兴乡青年群体,围绕乡村农文旅融合,打造“数字化村庄运营”,利用公众号、短视频面向城市消费者宣传推介,提供民宿、餐饮、农特产品购买等一系列吃、住、玩、游的线上服务。

二、聚力本土人才培养

做好顶层设计。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对农村人才的分层、分类、分阶段培训规划,加强对农村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全方面提高理论、实践水平。市、县两级要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加大经费投入,结合地方乡村发展要求,建立健全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定期培训制度坚持目标导向。要对现有扎根农村、观念新、接收力强、热爱农业的传统农户进行重点引导培育,在种养技术和经营理念上“提档升级”。打造一批有生产经验的“老农”、想干事创业的“新农”、能发展创新的“智农”和有专业技能的“知农”专业队伍。突出学以致用。科学设置培训课程,让本土人才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和市场行情,熟悉省、市、县最新惠农政策借鉴外地农村经营成功经验,研讨本地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实战应用、扩规提质、市场开拓为导向,聚力提升培训实效。

三、深化创业兴村行动

推进政策集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按照互为补充、精准匹配、共同支撑的原则,从制度框架、政策集成、队伍集合、信息共享上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育深度联结。制定完善合作、培训、聘用、评估、激励等促进乡村经营性人才队伍优化、壮大的政策制度体系。落实创业支持。加强基层治理,增强对村民的动员引导,建立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为本土和返乡人才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对返乡人才置业兴业,落实项目审批、用地保障、贷款贴息、金融担保、税收优惠等扶持举措。深化“万企兴万村”。落实商协会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改变以“输血”为主的帮扶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鼓励、支持、引导有条件的民企做好对乡村劳动力的传、帮、带,培养造就扎根本地的经营性人才,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撰稿/初审:李晨婕 复审:张真楠 终审:刘建东)


版权所有:中共安庆市委统战部 2009-2016
地址: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6楼B区 邮编:246000 电话:0556-5346424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48号    皖ICP备11009532号-1